今天是
政策法规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甘肃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来源: 作者: 更新于:2018/4/11 11:26:40 阅读:

“十三五”时期是深化体育改革,建设体育强国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发展体育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重要阶段。为充分发挥体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助推文化繁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我省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和省委、省政府“”十三五”时期的总体部署及我省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我省体育发展成效显著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体育事业变化最大、亮点最多、发展最快的五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全面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为“十三五”体育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群众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省每年累计开展规模性全民健身活动2500多次,参与人数近700万人次;全民健身工作基本实现“三纳入”,群众体育人均事业经费2元;城乡居民健身意识明显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84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2.3%;人民群众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90.6%;体育社会组织逐步健全,省、市(州)、县(市、区)体育社团组织实现全覆盖,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4.7万人,晨、晚练点和健身气功站点6171个,初步形成了具有甘肃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运动项目布局进一步优化,重点项目竞争力不断提升,综合实力稳中有进;第十二届全运会我省取得2金4银1铜的成绩,金牌列全国第29位,总分列全国第26位;“十二五”期间在重大国际、国内比赛中共获得330个前三名,其中第一名129个;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省运会、五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甘肃段)、五届兰州国际马拉松比赛等国内外知名的体育赛事活动;项目布局稳中有增,成立了甘肃省田径曲棍球运动管理中心,临洮体育训练基地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共培养国际级健将5人、健将84人、一级运动员633人、一级裁判员966人,安置任教优秀退役运动员160人。

——青少年体育蓬勃发展。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阳光体育活动持续开展,新创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2所,总数量达到128所;新创建国家级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3个,总数量达到5个;新创建省、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60所,省级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2个;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创建国家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1个;创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6所,总数量达到12所;创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11所,重新命名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10所;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协作机制在青少年体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体育场地设施大幅增长。2014年底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底我省累计建成各类体育场地30282个,比“五普”增长了8382个,增长率达38.27%;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12平方米,比“五普”增长0.38平方米。截止2015年底,市(州)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馆)12个、公共体育场11个,县(市、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馆)49个、公共体育场58个;城市街道室内外健身设施925个,农村乡镇体育健身中心693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1012个,公共体育场馆(不包含学校)12536个。建成500个乡镇和社区体育健身中心体育惠民工程;实施“雪炭工程”44个、“民康工程”2个,建成体育公园和健身广场158个,安装全民健身路径5475套,乡镇文体活动站实现全覆盖。全省体育系统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全部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

——体育产业焕发活力。体育产业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出台了《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甘肃省省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户外运动广泛开展,品牌赛事提质增效,冰雪和航空体育运动快速发展,冰雪运动场地已达到13个,以户外运动为支撑的“三大板块”健身休闲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体育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居民体育消费明显增长;“十二五”期间共销售体育彩票90多亿元,是“十一五”销量的3倍多,筹集公益金24亿多元。

——体育文化建设不断加强。体育文化在体育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体育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体育对外交往进一步拓展,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深入,体育行业作风建设进一步推进,体育法治、宣传、科研、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均得到长足发展。

表1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主要指标

“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

完成情况

体育人口

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0%

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32.3%,超额完成任务

体育场地

全省各类体育场地达到26900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上升到1.3平方米

截止2013年底,全省建成各类体育场地30282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12平方米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争取到“十二五”末,各市(州)、县(市、区)、乡镇均建起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或文体广场

市(州)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2个,县(市、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49个,健身广场和乡镇文体活动站实现全覆盖

体质监测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总体合格达标率85%以上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总体合格达标率90.6%,全面完成任务

体育社团组织

到2015年,省、市(州)、县(市、区)普遍建立体育社团组织

省、市(州)、县(市、区)体育社团组织实现全覆盖,全面完成任务

社会体育指导员

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3万人

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4.7万人,超额完成任务

晨、晚练站点

全省晨、晚练点和健身气功站点发展到4000个

全省晨、晚练点和健身气功站点为6171个,超额完成任务

体育惠民工程

每年新建100个乡镇及社区体育健身中心

建成500个乡镇及社区体育健身中心,全面完成任务

竞技体育

第12届全运会夺得金牌3枚以上,力争实现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第12届全运会获得2金4银1铜;“十二五”期间在重大国际、国内比赛中共获得330个前三名,其中第一名129个

青少年体育

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发展到6个,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数量保持100所以上,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到100个以上

国家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发展到11个,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10所,新创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2个,总数量达到128所,超额完成任务

体育彩票

“十二五”期间,体育彩票销售额累计达到35亿元

“十二五”期间,共销售体育彩票90亿元,超额完成任务

(二)“十三五”时期是我省体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重要阶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需求和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已成为一种新常态。新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改革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党的十八大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已处于国家新一轮改革的前沿,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体育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将不断增强。建设健康中国为体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健康需求,有力推动体育融入日常生活,培育健康绿色生活方式,形成崇尚运动、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甘肃省委、省政府把不断改善民生,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心任务。全省体育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十三五”这一关键时期,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凝聚力量,乘势而上,全面深化体育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三)“十三五”时期我省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总体来看,我省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省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政府、社会提供的体育资源、体育公共服务相对不足仍然是我省体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从具体来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全民健身活动的广度和深度、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和质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基层体育部门尤其是部分县级体育部门职能弱化,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有待进一步加强。竞技体育形势依然严峻,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运动项目布局和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群众喜爱、影响广泛的“三大球”项目亟待发展,优秀运动队伍基础、规模和竞争实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选拔、输送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体育科研、训练、医疗、管理、保障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优秀教练员队伍和科研人才培养有待加强。体育产业还在起步阶段,基础薄弱,规模较小,领域较窄,活力不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比重和贡献率还比较低。体育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形势,高素质复合型的体育管理人才依然缺乏。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管理、协调、服务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体育法治、文化、宣传、科研、教育以及行业作风、发展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甘肃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委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有关体育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任务要求,充分发挥体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和体育消费需求为目标,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推动体育各领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地区体育发展的新路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目标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体育强国的任务要求,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拓展群众体育的广度和深度,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900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优化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布局,提升重点项目竞争力,力争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取得金牌3枚以上、早日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夯实足球运动发展基础,青少年足球的普及率和参与率明显提高。改革与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立符合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训练管理体系和多元化联动发展模式。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融合发展,建成一批体育产业基地,培育一批体育产业品牌,扶持一批体育产业企业。到2020年,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80亿元。体育管理的科学化、法治化、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体育法治、文化、宣传、科研、教育、人才培养、外事交流和信息网络建设等工作扎实推进。进一步深化体育改革,创新县级体育发展方式,夯实体育发展基础,提升体育发展的水平和效益,到“十三五”末,形成较为完善覆盖城乡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和体育产业体系。

表2  “十三五”体育发展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

“十三五”规划目标

属 性

体育人口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900万

约束性

体育场地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

约束性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全省每年建设2000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00套健身路径、100个笼式足球场,在城市社区全面建成10—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全覆盖

约束性

体质监测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2%以上

预期性

体育社团组织

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全面推行体育社会组织“3+X”模式,即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单项体育运动协会,乡镇(街道)和社区(行政村)全部成立农民体育协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

约束性

社会体育指导员

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8万人

约束性

晨、晚练站点

晨、晚练点和健身气功站点发展到1万个左右

约束性

乡镇和社区

体育健身中心

每年新建200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和社区体育健身中心

约束性

竞技体育

努力实现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取得金牌3枚以上,2016年里约奥运会有4至5名运动员参赛,2020年东京奥运会力争夺得金牌

预期性

青少年体育

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单项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发展到12个以上,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到16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到140所,各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总量达到500个以上,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达到30个以上

约束性

体育产业

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80亿元,冰雪运动场地发展到30家以上,体育彩票销售额累计达到100亿元

约束性

(三)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体育,服务大局。将我省体育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健康中国建设、体育强国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准确把握体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大局中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体育在助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目标,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有效提高全省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坚持改革创新,统筹发展。不断解放思想,深化体育改革,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加快体育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体育管理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坚持改革创新、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的原则,切实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重点与均衡、特色与普及的关系,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均衡发展,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坚持依法治体,人才强体,文化兴体。加强体育法治建设,促进依法行政、依法治体。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体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围绕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举办,培育甘肃体育文化特色,开发特色体育项目,为推动文化大省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三、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

(一)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高群众体育发展水平

1.“十三五”时期我省群众体育的发展目标是: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从国家战略高度加强和改进群众体育工作,强化政府履行体育公共服务职责,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完善以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组织建设、活动开展、健身指导、科学评估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到2020年,城乡居民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30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900万,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2%以上,直接服务群众的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8万人,晨、晚练点和健身气功站点发展到1万个左右。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全面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2.实现全民健身“三纳入”常态化,不断完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各级政府要加大全民健身“三纳入”工作力度,即把全民健身事业特别是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全民健身工作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当地《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建设水平较高、内容完备、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地域、城乡和人群间的均等化。加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数据采集和监测平台,推广和完善全民健身电子地图和全民健身设施分布图。建立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形成政府主导、体育部门协调、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发展格局。

3.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培育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在陇原”等群众健身系列活动,广泛开展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的全民健身活动和竞赛。力争创建8至10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甘肃特色的群众体育品牌赛事,实现每个市(州)有1项国际或国家级体育品牌赛事,每个县(市、区)有1项省级体育品牌赛事,每个乡镇(街道)和社区(行政村)有1项固定的体育活动和赛事。持续举办新年登高健身大会、张掖户外运动节、祁连山国际超百公里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张掖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酒泉国际戈壁超级马拉松赛、敦煌沙滩排球赛、“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中国龙舟公开赛(天水站)、丝绸之路国际汽车拉力赛、全国场地汽车越野锦标赛、“冶力关”中国拔河公开赛、平凉崆峒武术大会、中国·金昌国际青少年生存训练营等体育品牌赛事活动。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等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比赛和全民健身展示活动,办好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等群众性综合运动会。

4.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全面推行体育社会组织“3+X”模式,即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单项体育运动协会,乡镇(街道)和社区(行政村)全部成立农民体育协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建立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机制,完善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体育协会建设,积极推进省级单项体育协会综合试点改革,做好换届和改选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培育符合改革和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体育协会人才队伍,不断提升各级各类体育协会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晨晚练点、健身气功站点建设,建设面向社会、面向群众、面向基层的体育健身培训指导队伍,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大力开展科学健身、体质测试等健身指导服务。构建以各级体育部门和体育总会、单项运动协会、行业体育协会为主体,以俱乐部和健身站(点)为依托,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以民间体育组织和全民健身志愿者为补充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5.加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等人群体育活动的开展。落实国家体育总局等十二个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体育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完善老年人体育协会建设,加强老年人体育活动场地建设和队伍建设,积极引导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强针对残疾人健身的体育教练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推广普及适合残疾人锻炼的体育健身项目。加强妇女体育健身骨干培养,积极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协助组建妇女体协,提高妇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充分关注下岗失业人群、城镇贫困人口和城市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身体健康,保障其享有体育健身的权利。大力发展职工体育,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职工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

(二)优化运动项目结构布局,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1.“十三五”时期我省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是:深化对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后备人才培养规律、运动项目训练比赛规律的认识,不断优化项目结构和布局,继续改善基础设施和训练条件,不断提升集约化、科学化、系统化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努力实现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取得金牌3枚以上,2016年里约奥运会有4至5名运动员参赛,2020年东京奥运会力争夺得金牌。

2.做好青运会、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的备战和参赛工作。加强对备战工作的综合协调与组织,建立决策科学、运转高效、信息畅通、分工明确、措施完善、落实到位、保障有力的备战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以推动训练和管理创新为重点,着力构建训练、科研、医疗、管理、保障五位一体的复合型保障团队。注重体能康复训练和日常训练有机结合,提高运动员专项水平和训练参赛综合能力。通过培训、进修、交流等措施,不断提升教练员业务水平和执教能力,完善训练评估办法,增强训练质量和时效。

3.加强竞技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改革创新竞技体育发展模式。高度重视教练员、医务人员、科研人员队伍的建设,建立高效的培养渠道,不断满足训练和竞赛需要,制定完善适应竞技体育任务需求的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和制度。加强对竞技体育项目职业化、社会化发展研究,提倡和鼓励高校及社会力量合办、联办专业优秀运动队,提升竞技体育项目职业化发展水平。

4.改革和完善竞赛体系,充分发挥体育竞赛杠杆作用。合理利用全省竞技体育资源,完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省运会和年度竞赛的杠杆作用。提高竞赛组织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符合青少年成材规律的分层次、分等级的青少年竞赛制度。办好第十四届省运会,加强对省运会赛制、设项、举办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力度,扩大省运会的综合效应和社会影响力。加大政策引导,促进体育竞赛社会化,调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办赛的积极性。

5.以足球改革为突破口,推动“三大球”运动振兴发展。贯彻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省足协的定位和职能,按照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改选省足球运动协会。以“我爱足球”中国足球民间争霸赛为基础,扩大足球赛事规模,创新赛制,培育全省足球市场,逐步完善社会足球竞赛体系。大力发展群众参与度高、市场空间大、带动能力强的体育项目。以足球、篮球项目为重点,抓好“三大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结合我省实际组建“三大球”专业队。鼓励高校、企业和社会力量联办合办“三大球”专业队,支持创建“三大球”职业俱乐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扶持。

6.加强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作风建设,狠抓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深入持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培养运动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拼搏的作风,把提高运动技能与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相结合,使运动队成为道德高尚、作风顽强、技术过硬的优秀群体。坚决纠正体育行业不正之风,切实维护赛场秩序,净化赛场风气,促进公平竞争。加大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以大打小、执裁不公、扰乱赛场秩序等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继续加强反兴奋剂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兴奋剂监测、检查和惩处力度。

7.健全运动员社会保障机制,做好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我省《实施意见》,建立完善体育激励机制和运动员社会保障机制。拓宽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培养输送渠道,落实和完善退役优秀运动员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各项优惠政策。我省县级以上政府及人社、编制、财政、教育、体育等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上的政策,共同做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加强对运动员职业转换的扶持力度,对退役运动员自主创业给予政策性支持,建立健全运动伤病医疗、伤残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坚持做好退役运动员培训和安置工作。

(三)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1.“十三五”时期我省青少年体育的发展目标是: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网络。青少年体育人口不断扩大,各级体育运动学校办学质量显著提升,青少年训练为社会培养数量充足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单项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发展到12个以上,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到16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到140所,各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总量达到500个以上,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达到30个以上,形成体教融合、多元互补的青少年体育人才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2.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积极推进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投入机制。以各级各类学校、体校、公共体育设施为载体,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会,使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成为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帮助青少年养成体育爱好,并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全面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

3.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夯实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基础。实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做好中长期规划布局,完善评估奖励政策。加强体教结合,抓住选材、培养、输送等环节,提升训练规模和质量,积极构建以基础教育阶段为基础,以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龙头,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学校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后备人才培养机构为支撑的多元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田径高原人才开发计划训练点和自行车、射击等省级训练点建设,持续举办青少年训练营和选拔赛对抗赛,提高后备人才培养效益。进一步提高各级体校的办学质量,探索和建立适应改革和发展需求的办学新思路,加快推进有条件的体育运动学校创办高等体育专业技术院校,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中、高职体育职业教育体系。

4.发展青少年足球,大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抓好省级青少年足球精英训练中心和基层青少年足球训练网点建设,抓好以青少年为重点的足球普及与提高工作,不断扩大青少年足球人口,夯实足球人才基础。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发挥足球育人功能,培养全面发展人才。配合教育部门,扩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优化校园足球学校布局,发挥竞赛杠杆作用,建立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级足球竞赛体系,形成校园足球激励机制,推动校园足球活动常态化。重视推动藏族等少数民族青少年足球活动的开展。

(四)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提高体育场馆公共服务能力

1.“十三五”时期我省体育设施的发展目标是:进一步提升“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的规模和效益,全省各类体育场地数量达到32000个,加快推进重点体育项目建设,在城市社区全面建成10—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全覆盖。提升体育场馆运营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场馆利用率,形成城市体育场馆设施比较完备,城乡公共健身设施便捷适用,场馆服务优质高效的公共体育设施供给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多样、更加便利的体育健身场所和设施。

专栏一  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

“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是甘肃省为加快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步伐,于2006年实施的体育发展项目。基本思路是充分利用我省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资源,以体育场馆建设为基础,以创建体育品牌赛事为亮点,以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目标的特色发展模式。

“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实施十年来取得了显著效果。截至2015年12月底,全省14个市(州)有12个市(州)建成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馆),占全省总数的86%。11个市(州)建成公共体育场,占全省总数的79%;86个县(市、区)有49个县(市、区)建成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馆),占全省总数的57%。58个县(市、区)建成公共体育场,占全省总数的67%;1228个乡(镇)全部建成了“一乡一站”(文体活动站),346个乡(镇)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提升工程,建成500个乡镇和社区体育健身中心体育惠民工程;建成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1012个,占全省总数的69%;建成全民健身路径5475多套。累计实施“雪炭工程”、民康工程46个。建成全民健身户外营地15个,健身广场或体育公园158个,笼式足球场55个。同时,我们充分发挥甘肃丝绸之路文化资源丰富、地理地貌多样、民族风情独特的优势,积极开展登山攀岩、冰川探险、戈壁拉力、沙漠穿越、户外露营、黄河漂流、草原赛马、野外生存、超级挑战、冬季滑雪等活动,打造了一批具有甘肃特色的品牌赛事。

2.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新“四个一”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全民健身场地、健身广场、健身步道、体育公园、笼式足球场、笼式网球场、全民健身路径、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及适合老年人健身的场地设施。全省每年新建200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和社区体育健身中心,2000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00套健身路径、100个笼式足球场。逐步形成以省、市大型体育场馆为主体,以县(市、区)场馆设施为支撑,以社区和农村体育健身场所为基础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网络体系。

专栏二  体育基础设施“四个一”工程

《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的《甘肃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提出,进一步提升全省体育场馆设施   “四个一”工程建设标准,实施新“四个一”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即每个市州建成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或滑冰馆、全民健身中心等1场2馆1中心,每个县市区建成体育场、健身广场、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等2场1馆1中心,每个乡镇(街道)建成不少于开展4个体育运动项目的综合健身场馆,村级农民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上述目标2025年全部完成。

3.加快推进重点体育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甘肃省体育馆、临洮体育训练基地、七里河体育场改建等重点体育项目建设,支持临夏回族自治州加快完成第十四届省运会场馆设施建设,加大训练单位和省体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优秀运动员训练和后备人才培养条件。依托甘肃省体育馆建设,在兰州新区构建集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培训、体育会展、体育旅游、中介服务、养老康复、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的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积极推进兰州七里河体育场改建工程,尽快完成审批、立项、设计等前期工作,改善省级体育训练、科研、教学、产业经营单位基础设施条件。

4.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利用。进一步提升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水平,拓展服务领域,提高体育场馆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率达到50%以上。省政府实施的乡镇及社区体育惠民工程,各级体育彩票公益金建设的室外健身场地和健身路径,一律免费使用,并实行属地安全与管理维护责任制,切实提高公共体育设施使用效率。

(五)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

1.“十三五”时期我省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居民体育消费显著增加,体育产业增加值在我省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更加完善,体育产业环境日趋优化,体制机制充满活力,体育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形成以户外运动、汽车运动、冰雪运动、航空运动、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培训和体育彩票等为重点,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多业并举、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

2.完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体育服务业。提高体育健身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旅游、运动康复等生活服务业,促进体育策划咨询、体育中介服务、体育电子商务、体育会展、运动装备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体育产业园区、体育培训基地和品牌赛事。完善金融、资讯、科研、中介等体育产业发展链条,构建体育产业服务体系。

3.以户外运动为抓手,积极发展健身休闲产业。各地要依托资源优势,创新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健身休闲产业,打造一批符合市场规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基地。夯实“三大板块”户外运动产业带发展基础,不断提升质量、效益和水平。支持社会力量和旅游景区结合自身特点开发户外运动项目,建设户外营地、徒步骑行营地、露营营地、航空飞行营地等配套服务设施。支持张掖“国际户外运动名城”、酒泉“西部户外运动之都”建设,积极推进“中国·河西走廊户外运动基地”建设。

专栏三  “三大板块”户外运动产业带

2015年,《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发展健身休闲产业,打造“三大板块”户外运动产业带,在兰州和河西地区,重点开展登山、徒步、骑行、汽车、摩托车、冰雪运动、航空运动、黄河漂流、极限挑战等特色体育项目;在中部地区,重点开展山地自行车、赛马、拔河、徒步、探险、龙舟等特色项目;在陇东陇南地区,重点开展登山、徒步、攀岩、户外垂钓、传统武术、休闲养生等特色项目。

4.大力培育冰雪和航空体育产业。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冰雪运动场地、兴办冰雪运动培训机构,开展冰雪体育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利用气候和地理条件建设综合性冬季体育运动基地。到2020年,全省冰雪运动场地发展到30家以上。充分利用河西走廊独特的气流条件,加快酒泉、嘉峪关、张掖等航空滑翔基地建设,构建河西走廊航空运动圈,促进全省航空体育运动发展。

5.加快发展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业。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以健身器材和竞赛表演器材制造为突破口,在全省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企业。鼓励国内外知名体育品牌公司落户甘肃或设立分支机构,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加盟营销等新型业态,带动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业发展。鼓励各地和兰州新区在总体规划和招商引资中,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体育生产与销售企业。

6.积极拓展业态,促进融合发展。依托敦煌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崆峒文化资源,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兴办体育赛事,开展户外运动,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教育、健康、养老、康复等生活型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与互联网、金融、地产等领域的交互融通。引导和推动体育产业领域采用“互联网+”模式,发展户外运动、体育健身服务、体育培训、体育用品生产与销售、体育智能穿戴等产业。支持张掖市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培育好全国体育产业联系点;支持敦煌市打造丝绸之路体育文化交流中心。

7.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兴办特色体育产业。充分发挥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体育优势,发展民族特色体育产业。大力弘扬敦煌拳艺、崆峒武术、伏羲武术的体育文化内涵,提升玛曲格萨尔赛马、阿克塞哈萨克式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规模和水平,精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武术节会、赛马节会、拔河节会、民族摔跤节会等。积极挖掘、整理和推广民间民俗体育,支持和培育藏族押加、东乡族拔棍、保安族夺腰刀、裕固族顶杠子、哈萨克式摔跤等特色民族体育项目。

8.创新体育产业发展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拓宽投融资渠道,扩大体育消费需求,构建多元化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拓展产业发展思路,推动体育投入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渠道多样化,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竞争的体育发展环境。建立健全市场投资激励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兴办体育,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原则,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体育产业。

9.做好体育彩票工作。贯彻《彩票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体育彩票销售制度和市场管理制度,健全销售监督机制,强化县域市场管理。加强销售渠道建设,提高管理、服务和营销水平,扩大彩民群体,激发市场新活力。“十三五”期间,体育彩票销售额达到100亿元。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和公益宣传,提高使用效益,提升体育彩票的公益形象。强化销售风险防控体系,确保体育彩票安全、健康、持续发展。

(六)增强综合保障能力,提升体育服务管理水平

1.注重依法治体,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积极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认真落实“七五”普法规划。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制度,完善科学、民主和依法决策机制,加大决策环节的制度化建设,推进体育政务公开,促进行政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切实转变职能,把工作重心放在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完善规章制度、提供公共服务、维护行业秩序上来。着力解决依法治体的关键问题,制定完善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引导规范职业体育发展、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建设、规范体育市场、体育行业作风建设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2.注重人才强体,培育体育人才队伍。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各领域人才队伍培养,持续抓好“五种高水平体育人才和三支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游泳救生员、体育场地工、体育经纪人、山地户外救援队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德才兼备,坚持以能力、实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建立我省体育人才数据库。鼓励高校、企业和社会力量依据社会需求,培养理论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强和科研业绩优的体育人才;支持省体校创建甘肃省体育教练员培训基地。

专栏四  五种高水平体育人才和三支体育人才队伍

2005年,甘肃省体育局为加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五种高水平体育人才和三支体育人才队伍”人才发展规划,以高水平运动人才、高水平教练人才、高水平体育科研人才、高水平体育教育人才和高水平体育管理人才为主体,积极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体育裁判员队伍、体育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3.注重文化兴体,推进体育文化建设。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全面推进体育文化建设。加强体育智库建设,繁荣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承担研究课题,为体育发展和决策提供咨询服务。重视甘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加强体育文物征集、保护。做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相关工作,加强体育项目文化建设,提升我省体育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以及引领科学文明生活方式中的积极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国家体育总局关于体育工作的部署要求,切实履职尽责,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发挥我省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的作用,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及各行各业参与体育工作的积极性,健全完善协调机制,统筹推进体育工作开展。加强对各级体育总会、协会、俱乐部等社会组织的评价和监督,促进其合法、规范、高效运作。鼓励和支持各地在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养、市场开发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促进不同区域体育协调发展。

(二)完善政策措施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体育事业发展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通过直接投资或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体育事业的投入。完善落实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支持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体育产业按规定可享受有关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优惠政策。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育竞赛、全民健身、体育场馆设施以及国民体质监测等标准的研究与应用,重点推动体育产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按照《甘肃省省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用好体育产业专项发展资金,调动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的积极性,推动体育投入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渠道多样化。建立完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制定统计办法和指标体系,切实为体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深化体育改革

改革体育管理体制,创新体育运行机制,转变体育部门职能,加快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步伐。按照“三张清单一张网”的工作要求,实现行政审批“网上行权”。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公开赛事举办目录,通过市场机制引入社会资本举办赛事。积极推动县级体育体制机制创新,转变管理模式和公共服务方式,引导推动各县区成立体育中心,承担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职能,大力发展体育类社会组织,落实全民健身的推广和普及,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体育中心协调服务、体育社团组织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基层体育组织体系和多元化发展网络,为全省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积极推进体育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鼓励社会组织参与体育社会管理和服务,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努力形成各级政府和社会共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加强队伍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经常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通过在岗学习、举办干部培训班和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按照“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用人标准,选拔和任用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到重要岗位,培养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的体育干部队伍。

(五)扩大体育宣传

保障宣传经费投入,充分利用平面媒体、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形成体育宣传大格局。加强体育宣传队伍建设,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发挥省体育记者协会作用,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和合作,增强媒体服务意识,加大体育宣传力度。把握体育规律和舆论导向,服务大局,创新务实,弘扬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大力宣传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唱响体育主旋律,传播体育正能量,为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强化监督考核

各级政府和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对本地区、本领域体育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监督考核,保证体育工作和谐安全,确保“十三五”规划各项任务责任落实到位,保障和推进体育“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地址:兰州市金昌南路332号省社体中心办公楼 电话:0931-8817627 传真:0931-4810562
Copyrights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社会体育管理中心 陇ICP备12000355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210号

扫一扫,关注
甘肃省社会体育管理中心
  • 页脚二维码
  • 页脚二维码
  • 页脚二维码